象棋国手知多少?老一辈棋手为传承象棋国粹,不遗余力,真国手也
(提高象棋技艺,到以下专栏订阅收看)名种象棋视频应有尽有,还可以私信!
老一辈国手系列第七集
前六集集可点以下链接收看
31、满族名手:巴不斗
十九世纪末,由于洋务运动的影响,石印业、铅印业已经出现,报刊也在各地纷纷创办,有了记录和传播名棋手的物质条件,少数名棋手的事迹被记录下来,镇江的巴吉人即其中之一,这也可说是他们的幸运吧。
巴吉人,满族人,其祖上原居东北,因任职来到江南。巴吉人的父亲在江南转运司任漕运之职,世居镇江弥陀巷,为此,巴吉人应是镇江人。巴约于清同治元年(1863年)出生。 为哈取名吉人,这里还有个故事。《象棋报》122期载:同治初年,巴家夫人已有近足月的身孕。一天,弥陀寺突发大火,从藏经楼延烧到方丈室,又从大雄宝殿烧到观音阁。当时生产力低下,消防还没用上“帮浦”等水龙,救火灭灾主要靠水桶、扒竿等简单工具,遇上大火,只有采取拆房阻断火势之法。由于大火已延烧三天,尚未扑灭,眼看要烧到巴府,全家一片惊恐,巴夫人心头一急,突然提前分娩。不料在呱呱坠地之际,大火竟奇迹般被扑灭了。为此,人们都认为这小孩是吉祥的象征。据《镇江棋话》载:经道台大人斟酌,取“吉人天相”之义,赐名吉人。
巴吉人在棋界有“巴不斗”的诨名。关于这诨名的来历,有两种说法。一说是:巴用炮厉害,和他斗顺手炮或列手炮,十有九输,故名“不斗”,他的真名反而很少用了。另一说是:巴吉人自幼爱好弈棋,且钻劲特大,加上巴父给他找来一些宝贵的棋书,供他参阅,为此进步神速,15岁时就打遍镇江无敌手。又由于家庭条件较好,其父常在工作之便带他去各地练兵,每到一地,就找当地的名手对弈,且出的彩金颇大,在苏州时他曾打败名手许振藻、华洪泉,在南京曾击败邹鸭子等名手,在杭州曾打败当地名手关胡子、吴之龙等,而名声大噪。更由于巴吉人每外出访问一次,回镇江后,棋艺就硬朗一些,并常传递外地的棋讯,所以,巴在镇江棋界威信很高。有一次外出前,曾和当地的一个好手让先约赛,但巴回来后,这个好手不愿赛了,原因是怕巴又长了棋艺,既输彩金更输名声。又有一次,有个好手和之约弈,但到赛时,却又托病不来,后来透出心里话:巴的棋难斗,而弈饶先棋又脸上无光。久而久之,棋人们就呼之为“不斗”,合称“巴不斗”。
大约30岁起,“巴不斗”在镇江的最大棋茶馆——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两处,只弈饶子饶先棋,而且主要是让双马。他弈让双马的棋,一炮中主,一炮巡河,路数奇多,厉害异常。有一次,巴吉人在瑞源茶楼摆棋,来了个陌生人,慕名和巴吉人斗棋,巴让双马,用足了巡河炮之法,杀得陌生人片甲不留,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位“致仕”(退休)的将军。于是有人编了“沿河十八打,将军拉下马”的顺口溜,称颂巴吉人双炮的厉害。
由于“巴不斗”是满族人,在行棋上也具有满族人性格 — —以刚为主。他善于用炮,在对子棋方面,开创了当头炮、过宫炮、龟背炮等多种对局阵式。其中的龟背炮,一般认为子力集中子一侧,有行动不便之弊,然而,巴却运用得十分精巧,常能以干常人少见的新阵式而取得优势。
“巴不斗”的名声传得神乎其神,也惊动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。其时扬州棋坛有一位著名棋手杨健雄,在江南一带知名度颇高,且是《石杨遗局》的编者之一,他认为巴的棋艺只不过和自己差不多罢了,决不是不能斗。好在扬州离镇江不远,就乘船过江,到瑞源茶楼向巴挑战,不料在一天之中,被巴连下六城,只得服输而退。于是,“巴不斗”之名更加传扬了。
在扬州,当时另有一名棋手叫索万年,他听到杨健雄被击败后心有所动。同时,镇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、索交手。据载:“索万年,扬州人,著名棋手,棋艺之高,如鹤立鸡群,对诸多好手大都让先,有‘索无敌’之称。”两人均不敢轻易交锋,但经好事者多次撮合,往来穿梭数日,决定在镇江较艺。棋赛设在沿江的瑞源茶楼,比赛这天,茶楼席无虚座,但给索和巴另划出一个清静的角落。“棋赛接连三日,未分胜负。有时午饭不吃,以粽子果腹;有时将烟丝当做白糖,被粽子蘸了来后,照食如仪;有时又将白糖当做烟丝来卷,在猛吸几口后才发觉失误,不禁哑然失笑”。可见他们专心于棋战了。
巴吉人的棋艺还反映在著述上。据镇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说,巴著有《象棋梅花心法谱》(手抄本)。其中大部分以《反梅花谱》被人传诵,但另有五局关于龟背炮的未录人。为什么未录人?据传,这和李忠良有关。
中年以后,巴家道中落,他别无技艺,只好以供灼业,经济很窘迫,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帮助。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,为此他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。离镇江前,他将《象棋梅花心法谱》赠给李志良。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十二局(31变),对龟背炮五局舍弃不用,并将名称改为《反梅花谱》
32、天津名手:钱梦吾
在三十年代初期,为促成“华北、华东象棋大赛”的钱梦吾,在搞好本职工作同时,一生致力于象棋事业的繁荣和象棋技艺的交流,为现代中国象棋史册谱写了华丽的篇章,受到了华北、华东棋界的普遍敬重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“为棋辛苦为棋忙”的一生。
钱梦吾,原是浙江省镇海县人,因镇海古称蛟川,为此,他在对局录谱时,常以蛟川钱梦吾自称。钱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(公元1901年),在天津生长、求学并工作。据称,他早年进教会学校专修英文,毕业后在一所中学里担任英语教师。
青少年时,钱梦吾就会弈象棋,并对纵横驰骋河界两岸的三十二子十分感兴趣,而穷究其理。由于不断和人对弈,棋艺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。
从读书到工作,钱梦吾走的是一条比较正规的路,因此,他到天津各茶馆去弈棋的机会不多,实战的锻炼不及许多茶馆棋手来得多。不过,钱对于研究棋谱方面下过较深功夫,如对于《橘中秘》、《梅花谱》、《适情雅趣》、《百局象棋谱》等书都进行过研究,并用于实践,为此,他有比较明显的书房棋风格。
大约自一十年代中期起,少年钱梦吾已在天律棋坛渐露头角,在参加青年会举办的象棋比赛中,由最初的第十五名,到二次得第三名。到一十年代后期,他的棋名约略为天津市的第三,仅次于老名手庞蔼庭和吕锦波,成了天津的知名棋手之一。
二十年代前期,作为一名新进棋手,为了在天津争雄,钱常利用假日去北平寻访名手对弈,以锻炼和提高棋艺。一次,钱梦吾专程到北平向第一名手孟文轩挑战。到了京城,找到了孟常设局的茶馆,但孟文轩认为,钱非天津的第一名手,不愿和之对弈,只介绍“二十八宿”之一的刘燮如及孟鹤龄(浩然)和之对局。虽然棋锋正锐的钱梦吾连胜刘两局,接着又以一胜一和击败孟浩然,但孟文轩仍不愿亲自出马,再介绍北平的另两位大名手那健庭和张德魁和钱相搏。
钱梦吾深知,那、张都是北平的一流名手,只有击败他们,才能和名气最高、有“北孟”之称的孟文轩交手试艺。为此,在天桥启新茶馆他和那健庭交艺时用足了功夫,但取得的战绩是互有胜负,最后还多输了一局;在和张决战时,胜负情况和对那健庭的战绩基本相同。这个战果,使钱失去进一步向孟文轩挑战的“资格”。钱梦吾爱好象弈,更多反映在偏爱对各地名手的交流上。三十年代初,西北棋圣彭述圣单骑访问北平,战败了北平和东北的沈阳、锦州等众多棋手,钱闻讯也从天津赶往京都,和彭较了艺。虽然也和京都的其他名手一样,小输了一局,但会过了西北的高手,对他来说达到了倾心棋艺的愿望,心满意足返回天津。二十年代末,华东名棋手万启有访问北平,会战过张德魁、那健庭等众多名手,战绩基本持平,钱从天津赶赴北平,和万对弈了两局。重要的是,钱、万的会面,传递了华东和华北象棋界的双向信息,钱梦吾请万启有返回时带去了举行“华北、华东区际象棋大赛”的意向,转告谢侠逊,促成了1931年“华东、华北象棋比赛”的举办。
1931年,为了选好征战华东的棋手,钱梦吾主持选拔赛事务,在北京,经过七人的角逐,选出了赵文宣和张德魁两人,作为北方代表队成员,南下上海,和华东队比赛。钱还主动担任起和上海“万国象棋会”谢侠逊君的联络工作,具体安排好旅途日程,还亲自带队南下。在上海时,广泛结交,弈战了华东的诸多好手,为华东、华北的棋艺交流及两区的棋艺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由于钱梦吾热心象棋事业,且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,为此,从棋艺驰名天津时起,就受到各新闻单位的注意。当地的《天津商报》、《庸报》、《华北日报》、《民强报》等,为了吸引读者,陆续办起了“象棋专栏”,刊登名手对局、精彩残局以及名棋手的报道等,钱曾先后应聘任上述几种报纸的象棋编辑,对天津、北平乃至全国各地的棋艺活动有很大作用。
二十年代后期,为了推动平、津两地的棋艺活动,钱梦吾还主动和北平方面联系,举办了“京、津象棋名手对抗赛”。三十年代后期,天津青年棋手田玉书的棋艺处于巅峰状态,1939年田征战华东的青岛等地,取得较佳的战绩。为了庆祝华北和天津名手的胜利,田玉书返回天津时,钱组织了一百多棋友去车站迎接,使田玉书感动得热泪盈眶,也博得棋界的好评。
在中国象棋界,提起《渊深海阔》几乎无人不知。这部棋谱的作者陈文乾,广泛采集古代排局精华、民间佳构和江湖名局,历时17年,于1808年手工抄写完成了这部多达16册的巨著。全书16卷371局,数量为四大名谱之首,但作者苦于家贫,无力刊印,只有孤本流传于世。在《渊深海阔》成书100年以后,在江湖上渐渐归于沉寂,许多棋手梦寐以求。1933年这部书才突然出现。这一年,原在《天津商报》主编象棋专栏的华北棋界领军人物钱梦吾意外得知,天津巨绅李某手中有一部棋谱叫《渊深海阔》。此前他并没有听说过此书,但凭着棋手的敏感和报人的好奇心,他找到了李某,提出在商报披露棋谱的内容,被李某断然拒绝。他又提出刊印此书也被拒绝。于是,他提出购买此书,李某开价8000块“袁大头”(在当时相当于3500袋名牌洋面粉的价钱)。钱梦吾心有余而力不足,只得作罢。事已至此,钱梦吾仍不死心,他找到朋友从中斡旋,李某答应以100块银圆作抵押,借钱梦吾看一夜。钱梦吾借书在手,立即请来两三个棋友,连夜赶抄,由于篇幅太大,他们从当晚7时抄到次日上午11时,只抄完了3篇序文和100多幅棋图。此后,钱梦吾将抄写的棋谱,加上自己的创作和各地棋手的投稿,统统当作《渊深海阔》的棋局在报刊上陆续发表,一时间《渊深海阔》名声大噪。后来,有多种手抄本在江湖上流传,难辨真伪。以至于1957年12月,杨官麟、屠景明等象棋大师主编的《中国象棋谱》在序言中也仅仅提及书名,不敢冒然断定是否真有《渊深海阔》这部书存在。1964年,棋谱收藏家刘国斌在北京琉璃厂寻得此手抄谱,这套书到手后,刘国斌激动不已,但苦于不能辨别真伪,于是辗转请钱梦吾先生掌眼。钱先生一看,当时就断定:这就是他当年抄写的那一部。在文化大革命时此谱被疑为密码本而被没收,险遭不测,所幸文革后仍物归原主刘先生手中,之后80年代才加以印行。
四十年代时,钱还全力投入华北、东北区际象棋大赛的工作,受到了两区棋手的普遍好评。五十年代初期,为了支援抗美援朝,北京举办“抗美援朝象棋义赛”,筹款捐献,为义赛尽了应尽的义务。
在长期弈棋生活圈里,钱梦吾还手编《梦吾象集》一册,收入天津及全国各地名手对局共22局,是棋艺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资料。
钱梦吾于1986年逝世,一生经历85个春秋,其中有70多年弈棋生涯。他认为弈棋能锻炼心智,保持健康不衰,又是寄情托志的好项目,为此,他于1963年退休去北京定居,仍爱好弈棋不止,这也许是他能享受长寿的原因之一吧孟”之称的孟文轩交手试艺。为此,在天桥启新茶馆他和那健庭交艺时用足了功夫,但取得的战绩是互有胜负,最后还多输了一局;在和张决战时,胜负情况和对那健庭的战绩基本相同。这个战果,使钱失去进一步向孟文轩挑战的“资格”。民国时期的北方棋坛,田玉书以其绵密细致的着法,受到普遍称赞,被誉为“华北三杰”之一(和胡震洲、赵文宣并称)。
33、长安王:王羽屏
王羽屏,世居陕西西安,1913年出生于西安大街迎祥观一个贫困家庭里。年幼时,由于父丧、母他嫁,孤身流落在东门里珍珠庵栖身。稍长,以一根扁担为人挑物糊口,也当过小贩;成年后以油漆、裱糊为业。王为人忠厚,待人热诚,棋品棋德甚佳。在与人弈赛时,总是手持一根旱烟管,边弈边吸,直到六十年代还保持这一习惯。
王的生长地西安,虽是大城市,但在解放前,人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,弈象棋是市民的主要消遣之一。当时有处弈棋场所是北大街东公共体育场内的象棋阵地,地上放着两个棋盘,大小约如一张八仙桌,棋子的直径约一寸半,爱弈棋的人早上从办公室借出棋子,结束时交还,不收任何费用,每天有好些人围着看弈棋。另一弈棋场所在马坊门的民众教育馆,也是免费的,人也多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王羽屏,空闲时常去那里看棋。王虽然没读过书,但棋盘上的一些字很快学会了,而且不但识得棋子,后来借到棋谱,也能打谱学习。当然,由于要谋生,王弈棋的时间是很少的,进步是缓慢的。体育场的大棋盘在 1933年取消后,爱弈棋的人转到钟楼去弈棋。王羽屏随着大伙转向钟楼后,先后认识了赵鹏程、王新民、王月静(秘洞和尚)、尹六这四位西安棋坛的“四大金刚”,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。
王羽屏棋艺的提高,与西安老名手吕富春及“锅头李”的点拨指导有关。吕富春以做菜为生,和王羽屏同属底层人民, 家住八仙桥附近,见王羽屏谦逊好学,就乐于点拨指导。“锅头李”以制泥炉为业,也是底层劳动人民,对下手王羽屏也乐于帮助。在二位前辈高手的点拨下,王的棋艺逐渐走上正道。王羽屏的棋艺有一定根基后,就去找大名手赵鹏程对弈,但常常输,并因有时下出劣着,被赵讥讽为 “臭棋”。王不甘落后,于是更加一心扑在棋艺上,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,常在一盏豆油灯下打谱研究,使棋艺提高很快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当时日本飞机常空袭西安,每当警报拉响,市民常往郊外躲避,一些爱下棋的人就在市郊的坟头上弈起棋来。王羽屏和棋友王顺则等常在东郊韩森的坟上对奔,直到日机飞走,警报解除,才收拾棋枰回城,就这样王的棋慢慢精细起来,当时机来临时,终于脱颖而出。
人们常对一些厚积薄发的文人、武士或棋手,以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来形容。这话对王羽屏也颇适用。在西安,和王羽屏同龄的王新民,由于经济条件好,20岁就成名,而王羽屏由于经济差,一直在积累棋力和等待时机。
1942年,开封名棋手毕铁珊访问西安,设象棋擂台于仁义茶社。王羽屏幕名前往结交,为毕氏挂棋。一个月内,无人能攻下毕的擂台。当然,攻擂的大都非一流名手。于是由王羽屏提议并出面向西安一流名手王新民等送去大红全帖(战书), 使王新民等不得不接受挑战。为了答谢王羽屏,毕铁珊请王作为西安代表打头阵,于是贴出海报,约时比赛。这是王羽屏正式登上大场面的开始。第一天,王羽屏对毕铁栅,毕胜,加赛一局成和;第二天毕对卫宝昌,首局卫胜,次局毕扳回,以一胜一负拉平;第三天毕对王新民,王以一负一和失败;第四天毕有些轻敌,竟连负二局于群众选手居金祥。次日报纸登出消息:“以神炮铁卒”驰名、走遍四省无敌手的河南名棋手毕铁珊,来西安设擂,勇冠三军的王新民、王羽屏皆一败涂地……
这一战王羽屏虽然失利,却开始登上了大赛的舞台。不久,张家茶馆为了招徕生意,举办“豫、陕象棋金牌邀请赛”,应邀参加的有卫宝昌、王羽屏等数十名西安棋手,外省名手毕铁珊等亦参赛。比赛分三组,用淘汰制,由三个组的第一名争夺金牌,结果王羽屏夺得金牌,这是王第一次夺冠,也是他成名的开始。
1943年,西安基督教青年会恢复全市象棋赛。王羽屏战胜数十名对手,又一次夺冠。1944年连湖公园茶社举办棋赛,王羽屏第三次夺冠。从此,声名大振,成了西安市的最著名棋手。之后,王又在四十年代末夺得市比赛的第一名,五十年代夺得大赛第一名多次,主盟西安棋坛18年,被外界誉为“长安王”。
从1950年起,王在棋艺研究上迈出了两个新步子,一是对残局作了深入研究,订正了古谱中残局三百局,并将其中的十九局发表在《象艺万象》上;再一是实现了“杀出潼关去”的口号,单骑访问上海,和那里的名棋手进行了交流。
五十年代初,全国基本解放,但经济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。王羽屏认为西安虽为大型城市,弈棋人口也多,但对外交流较少,信息不灵,开局方式落后,要让陕西、西安的棋艺水平追上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市,必须外出交流,吸取“营养”,才能在今后的全国争雄赛中有一定的位置。可是,自费去一次上海、南京,需要车费、宿费、膳费等一大笔开支,还有误工的损失等,何况王是个以工为生的清贫工人。不过,王羽屏立下了“杀出潼关去”的宏志,在一次西安棋人的聚会上,他终于喊出了这个口号,并为之筹措费用。
素有“棋坛总司令”之称的谢侠逊老人出马,先后共弈五局,王得以一胜一负三和战平。又和上海市冠军何顺安对弈,由于在开局方面吃亏,何取得先手后紧缠不放,王虽作了最大的努力,仍不免一败。这是王访问上海输的唯一的一场棋,输是输了,但得益非浅。王又和在上海弈访的“华南虎” 杨官璘对弈一局。杨当时威震上海,横扫群雄。这局棋王步步持先,直到图时尚有取胜机会,但王接走兵一进一,杨以卒7进1兑兵,结果弈和,可看出王的功力。
通过访沪,王羽屏将外面的“棋世界”带回西安,给西安棋界注入活力。通过访沪的经验总结,王羽屏的棋力更为精进,特别是先手时,输局很少,他说:已掌握了先手求和的大法。
1956年起的全国象棋锦标赛,王羽屏作为西安市的代表,多次参加。以1957年的全国赛来说,当时先举行分区赛,西安赛区包括乌鲁木齐。兰州、保定、太原、开封、郑 州和西安八个城市,比赛结果,王羽屏成了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冠军,和第二名兰州管必仲、第三名乌鲁木齐晏宗晋、第四名郑州庞凤元一起参加第二阶段赛(在上海),最后王得第十四名。1958年的全国赛稍有不同,王羽屏又一次夺得郑州赛区第一名,在参加全国决赛时获第九名,成绩也算不俗了。
34、江南七星:张观云
二十年代末有“锦马超”之誉的南京万启有,在访问北京时,和北方棋坛名手张德魁、那健庭、钱梦吾等结下了友谊。在赛后的座谈中,纵论全国棋坛和当今名手时,万就提出“杭州”张观云堪称全国第一!应该说,万启有走南闯北,和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湖北、江西的众多名棋手较过艺,战绩较好,他的评价受人重视。万启有还说:其弃之不可及处,在于善持先手,不论与何人对弈,总是持此一先,以身份论,不知高出几许矣!这话说得很绝对,很难商榷了。基本可以认定,张观云具有国手水平。
不过,万启有也有三处疏忽:一是万没有全面地了解张观云的棋艺素质。张的棋艺水平虽高,但偶有不稳定之时,杭州棋界称他不能着“重头棋”,包括着大彩时常要失态。如1929 年“西湖博览会象棋比赛”,冠军奖金为一千银元,张因心理紧张,负给平时让长先的蔡阿福;在上海谢侠逊家中夜弈,因轻敌而连负数局,比陪同前往的徐葆康的战绩差。二是张非杭州人,称浙江张观云或余姚张观云均可,称杭州张观云或宁波张观云却是以讹传讹。三是张虽是名棋手、江湖棋人,但他对棋场角逐及棋坛的风云变幻比较冷静,中年以后选择了见好就收的做法,最后息隐棋坛,成了“半载子职业棋手”。
张观云,浙东省余姚人,约出生于光绪二十年(公元1894年),身材颀长,面庞微有麻点,性格随和,待人接物诚挚。张是个以棋为生的江湖棋人,主要足迹在余姚、宁波、杭州、绍兴等地,亦到过扬州、上海、南京。
张观云的出生和成长之地余姚,清末民初时,是浙江丘陵地区的一个小镇,人口仅两三万。张现云少年时即爱好象棋,常在镇上和人对弈争胜。其时,宁波方面常有几个摆残局为生的江湖棋手,往来于余姚、嵊县、新昌、绍兴等地,这引起少年张观云的兴趣。他常常在棋摊边观弈,并记下局势和排演着法,日积月累,张观云的弈棋水平有所提高,促使他以后走上以棋为生、飘泊江湖的道路。
大约在一十年代中期,张观云的棋艺已在余姚镇称为第一,并掌握了不少的江湖残局。为了弃游各地,张常乘埠船往来于宁波、绍兴等地,以摆棋摊、布残局谋生,并与当地的好手弈满盘。在绍兴时,他曾和开元寺的月印和尚及士绅汪挹青等对弈过。张第一次到杭州,约在1915年,其时,杭州的弈棋中心地喜雨台刚开张,正届青壮年的张,既为了游历西湖,又想在杭州闯荡。他常在城隍山东岳庙前、清河坊、昭庆寺前及旗下广场设摊,所摆的大都为“七星聚会”“野马操田”等大路残局,偶尔也换一下戴了帽的“蚯蚓降龙”“双擒四将”等。是张观云在杭州摆棋摊时的“双擒四将”。
旧时,在杭州街头摆棋摊,或在茶馆中弈棋,都能碰上一个中等个子的人,他叫尚春和,人称尚先生,是江南的残局名家。因祖上房产多,民国时期以出租房屋为生。尚爱好象棋,特别喜爱研究残局,至三十年代中期,就收有七百多局棋谱。凡有江湖棋人来杭州设摊,他总会在街头和之攀谈、交流并探讨象棋残局;对于已熟悉的棋友,还会借给一间空房免费居住。张观云在杭州就受到这种待遇,省了住五等旅舍的钱,这对一个跑码头的穷棋手来说已是感恩不尽了。
张观云和尚春和交上朋友后,来杭州设摊的次数就更多了,基本是每年三、九月都来,过年过节才回去。那时钱江大桥尚未建,火车、汽车未通,只能乘夜航船再渡江来杭。由于张观云的对局水平较高,有时张也去喜雨台或四海第一楼弈棋,在喜雨台和“五虎一豹”对弈中,大都让长先。张和外地来杭的棋手弈战中,最有影响的当数对南京万启有之战,数次交锋均万负,万向张请教棋艺,张提出“仙人指路”三要着。这次弈战,对张和万的影响都比较大。
1929年8月,杭州西湖博览会举办“博览会象棋比赛”,冠军奖金为一千银元,其时张观云不在杭州,由尚春和通知他来杭参赛。一般预测,张将获得冠军,但因患得患失的心理,临场发挥不够好,最后由蔡阿福获得冠军。张在杭州时,尚春和还介绍少年刘忆慈向张请教,为此,刘成名后自称张观云为其师。
作为一名江湖棋人,跑码头是他们的“天职”。弈满盘为主的江湖棋人,跑大城市为主;摆残局为生的江湖棋人,多以中小城市及离家乡不远为圈。张观云的棋艺虽然高超,但由于生长在浙东的小城市里,为此他走的是以摆残局为主的路子。
在张观云三十多年的弈棋生涯中,以到宁波的时间为多。在宁波他除了摆残局谋生外,也和当地的棋手弃棋角艺,既给交棋友,又为宁波棋史留下业绩。
宁波是个中等城市,二十年代时,有近二十万人口。虽然宁波人颇为聪明,但弈棋人口中的佼佼者,在艺技大成后大都离开家乡,到大城市求发展,为此,留在本地的棋手,高的也不过大城市中的大二路水平。有段时间,南昌江湖棋手邓春林弈游宁波,口出狂言:宁波棋界无人能和他下对手棋。据《宁波棋活》载:“邓春林身背一块写有‘象棋访友,天下无敌’的纸牌,在宁波找人挑战。”宁波的第一手徐葆康虽可一战,但取胜无把握。此时,张正在宁波,徐就请张出马,和邓春林约定对弈四局。结果张以二胜一和一负击败邓春林,摘掉了邓的“无敌”牌子。
1932年,宁波象棋活动开展较好。宁波青年会函约上海,不久,有罗天扬、窦国柱及朱剑秋三员大将的上海队来宁波。宁波出场人员为张观云、徐葆康和谢鸿元。比赛为分先二局,在江北青年会进行。当棋讯传出后,从四面八方赶来许多观战者。结果张观云对朱剑秋二局弈平,徐葆康对窦国柱以一胜一和告捷,而谢鸿元对罗天扬以二负结束,总比分打平,但论盘数上海多胜一局。张的棋艺成长虽在杭州,但由于他的家乡离宁波较近,就以到宁波弈游的时间为多。在宁波他和一般棋手可让双马、单马,对著名棋手徐葆康让长先,而实际水平徐谦称约差二先。由于徐倾慕张的棋艺及张的为人,徐葆康常请张到家中对弈,还待茶待饭,成为较好的棋友。徐还约张同去上海找谢侠逊弈棋,介绍张去扬州张毓英处攻擂,使张的足迹远及江苏、上海。
旧时有“在家千日好,出门一时难”之谚。一个穷棋手要出远门,常感力不从心。张观云曾去过上海,但那次是由徐葆康作东才成行的。此外,张曾两次弈访过扬州。
第一次约二十年代中期,由徐葆康举荐才成行。徐葆康由于经济条件较好,常去上海弈棋而小有弈名,为此,他收到过扬州张毓英的邀请函,于是就举荐张观云前往。据《扬州棋活》载,张到扬州后,先在教场和“小盐豆”沈文荧等对弈获胜,到“张宅”攻擂时,连破三关,但最后没有攻破王浩然的擂台。不过,张观云弈出的棋很得张毓英的赏识,在离开扬州时,“棋孟尝”例行赠送盘缠。
35、棋孟尝:张毓英
张毓英,字宗俊,江苏省仪征县人,约生于清光绪十八年(公元1892年)。张为人慷慨好义,喜欢热闹,他出身于殷富之家,据说是个盐商,即承包一地一埠的官盐户。张自幼爱好弈象棋,棋艺水平略弱于一流棋手。由于殷富身份,他不大和本地棋手对弈,为此,关于他的对局见得极少,这是他和另外的一些棋艺活动家(谢侠逊、曾展鸿、屠景明、钱梦吾、贾题韬等)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。不过,张钟情于象棋,十分突出地表现在他出资金、出场地及搜求和整理出版棋艺著作上。由于这一特点,他被江南棋界誉为“棋孟尝”,受到棋人们的普遍尊敬,为象棋的发展做出了接触的贡献,他是中国象棋史上有特色的一位功臣。
举办“张宅棋宅”,是张毓英对现代象棋界的突出贡献之一。历代以来,各地名棋手的交流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两种条件的限制。一般说,极大多数名棋手都泡在茶楼或流落在街头,靠着弈满盘和摆残局赢彩金而生活,为此,历史上基本没有举办过象棋比赛。张毓英作为扬州城内有社会地位、有经济能力、懂棋又爱棋的人士,由他出面举办名棋手的邀请赛,当是有条件的。为此,张在府宅中留出一间客厅作为赛棋的场所,桌椅、棋具等配置完整。据杨兆宏先生说,早先张宅很大,弈棋室有三十平方米左右。又据有关资料,张宅还有临时吸烟室,供嗜鸦片的棋手吸烟之用。张宅棋赛的形式多样,主要是循环和擂台赛两种。如1915年左右的一次循环赛,有杨万源、朱锦堂、沈文荧、万启有、邓春林、王浩然、周焕文、林弈仙等十二人参加,称为“十二名手赛”,棋手们的住宿、伙食均由张宅负担,还另赠彩金,使棋手们能安心弈棋,结果王浩然获冠军。
王浩然有“神马”的雅号,是“淮扬三杰”之一,“慢国手”张锦荣的师傅。他棋风重于细致绵密,很少走攻势强烈的中炮,基本上先手均用进兵局,后手时则大多用“转角马”,王浩然由于王浩然用马神奇,久而久之,被江南棋界称为“神马”。 所以王浩然有“神马”之称。在一十年代中期,浙江名棋手林弈仙征战江南,几乎所向无敌,被称为“无敌中炮”。后来在1917年,在上海,林弈仙和王浩然五十局公开赛毕,王浩然以柔克刚,竟多胜一局!至此震动沪上及全国棋坛。
王浩然获循环赛冠军后,紧接着举办擂台赛,由冠军任台主,朱锦堂和杨万源任前锋,另聘林弈仙为副将,接待本地或外地的好手攻擂。另据《象棋报》24期载,张毓英常在家府中备有棋人宿舍,受邀的外地棋客均招待,张宅成了扬州的棋苑中心。一次,张宅举办“打通关”比赛,王浩然为主将,张锦荣为中军,特邀林弈仙为二道防线,守门由朱锦堂担任,另铸有棋赛金牌一块,凡连闯四关者可得金牌。有位棋坛新秀丁继洪,绰号锈丁,在攻一道防线时,与朱锦堂弈和。按规定,不能再打下去。但因丁继洪颇通音律,能奏各种乐器,而被允许继续打通关,但因在第二道防线负于林弈仙,为此,人们戏称林弈仙拔了锈丁头。总之,张宅棋赛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举办过多次,对于繁荣扬州和江南棋坛,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整理和刊印棋谱作品,是张宅棋赛的另一功绩。由于参加张宅棋赛的都是江南一带的名棋手,他们的对局,大多具有较高水平和保留价值,为此,张毓英将这些对局辑录下来,加以选剔和整理,辑成《象棋菁萃》二卷刊行。
作为“棋孟尝”的张毓英,帮助贫困棋人,是他的主要工作。张是个要热闹的人,在他家里有许多棋手进行交流,他总显出满意的微笑。为此,对于外地来扬州的棋手,除了招待吃、用、宿外,离开扬州时,还赠川资。所以,外地的一些名棋手,在本地弈棋为生感到艰难时,就凑些盘缠去扬州,投靠张宅生活。张对万启有、邓春林、雷海山、林弈仙都作过多次接待。张毓英还帮助过一些已上了年纪又不大想再以棋为生的名棋手们“弃棋从商”。如浙江余姚的张观云,飘泊江湖,一直以摆残局为主要生活来源,年轻时有一股争雄棋坛的锐气和游历五湖四海的朝气,可是,江湖棋人的生活并不好过,风风雨雨,旅途劳顿且不说,收入并无保证,当步入中年后,就考虑归宿了,于是,在张宅棋赛的空隙,向张毓英表述了这一意思。张毓英是了解江湖棋人艰辛的,于是资助他一笔钱,让他回去开个小店。又如“神马”王浩然,从镇江来扬州后,虽然在民信局、轮船公司当过差,但因文化不高,工作吃力,也想力谋自立,张毓英知道他的心意后,也资助了王一笔款子,使他以后用于开小店维持生活。所以,凡是去过张宅,和张毓英接触过的棋手,都十分敬重张毓英。例如江陵名棋手吴淞汀去扬州时,由于年事已高,没有弈出好成绩,而在离开扬州时,张也给予一笔超常的盘缠(据说是100银元)。但是,吴在回到上海后,慢慢地消耗完了,晚年仍很穷困。据张毓英自述,他花在象棋上的开支超过万金。
旷世棋艺,老一辈象棋名家,吾辈当学习之!)
提高棋艺可到专栏收看,名种象棋视频应有尽有,还可以私信!
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。
发布者:壹佰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00tf.com/baike/4200.html